安徽:乡村振兴,今年落实这些工作
安徽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并提出了审议意见,交省政府研究处理。省政府高度重视,对省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逐项进行研究,提出整改措施,认真抓好落实。
江苏:春菜鲜 春花香 春景美 “春日经济”持续升温
随着气温回暖,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春日经济”持续升温,“春日限定美食”“春日赏花”“踏青露营”等春季场景式消费不断翻新,消费市场“春潮涌动”。
打造长三角“中央厨房” ——安徽抢抓机遇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
农业大省安徽在全国农业布局中占据重要地位。乡村振兴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给安徽农业产业化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需求空间。近年来,安徽抢抓机遇大力推进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新跨越。
“小田变大田”的安徽探索
通过“小田变大田”改革,田块成方,沟渠成网,便于机械化耕作、社会化服务、现代化管理,催生了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安徽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卢仕仁介绍,该省正通过模式总结、典型带动、政策引领、试点推动,助力“小农户”衔接上“大市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聚力赋能。
安徽振兴乡村产业:布局“错落有致”平台支撑有力
近年来,安徽乡村产业主体发展活跃,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省内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产业集聚速度加快,人才汇聚格局初显,农村创业创新日渐活跃,品牌影响力逐步扩大,保供给能力逐步增强。安徽究竟是如何从顶层设计着手一盘棋统筹乡村产业发展呢?
看,“皖”美乡村风景独好 ?——安徽省2021年乡村产业发展情况报告出炉
乡村产业是根植于乡村,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地域特色鲜明、承载乡村价值、创新创业活跃、利益联结紧密的产业体系。为回顾总结全省乡村产业发展成就,安徽省农业农村厅乡村产业发展处发布2021年乡村产业发展情况报告,此项报告发布尚属首次。
江苏省高质量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 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高地
近年来,江苏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决策部署,按照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关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工作要求,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牵引性工程,加快形成国家、省、市、县上下协同、梯次推进的建设格局,努力打造一批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江苏特点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示范标杆。
乡村振兴绘就不同场景“新安山居图”——访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黄山市委书记凌云
黄山乡村是山水人文精华聚合之地。黄山市始终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乡村振兴的重要位置,以景区标准规划乡村建设,深化农村环境“三大革命”,抓好“两高一场”(高速、高铁、机场)周边环境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域收转运,卫生厕所普及率90.7%,烟雨徽州、田园徽州、村落徽州已成为黄山独特IP,一幅流动的“新安山居图”正在黄山大地徐徐展开。与此同时,黄山市深化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扎实推进国家传统村落集
袁家军:纵深推进数字化改革 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强劲动力
28日下午,省委召开全省数字化改革推进大会,回顾一年来数字化改革的主要成效,研究部署2022年数字化改革目标任务,明确下两个月工作重点。省委书记、省数字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袁家军出席并讲话,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和数字中国的重要论述精神,紧扣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先行和共同富裕示范,着力一体推动数字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共同富裕示范区重大改革;着力打造重大改革标志性成
江苏无锡:实干实绩 为2021农业农村工作交上满意答卷
近日,在江苏省无锡市农业农村局官网获悉,今年以来,无锡市农业农村工作坚持以“争第一创唯一”为目标,全力对上争取,主动担当作为,积极改革创新,成功争取全国美丽乡村重点县、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重量级荣誉试点,成功实现市属农业科研机构、农业上市公司方面 “零的突破”,实干实绩,为2021农业农村工作交上满意答卷。
安徽芜湖:打造三农优秀典型 示范引领乡村振兴
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近年来,芜湖市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持续推动经济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截止2020年,芜湖市经济总量在全国地级市排名57位,全市GDP总量达到3753亿元,财政收入642亿元,人均GDP突破十万元,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存款均位居全省第二。三次产业比重为4.3:47.6:48.1,城镇化率达到67%。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
苏州:农业产业现代化生产体系的太仓探索
近年来,太仓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充分运用现代农业物质装备和科技手段,努力提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的深度融合,初步建立智慧型生产和决策的管理体系,有效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稳步提升。